找到相关内容108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星云法师:如何实践佛法

    真理,心能安住不动。   菩萨修行忍辱,能忍受别人的辱骂,忍受别人的毒打,忍受别人的嗔恚,而不加以报复;对于世间的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等八法,心不为所动,一切烦恼皆不能染。因为能够忍辱,因此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2769462.html
  • 星云法师:学佛的次第

    而洁身自好,家庭自然和谐;不妄言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而能诚实,名誉、信用自然良好;不饮酒、不乱吃而懂得养身,身心自然会健康;不贪取而喜舍,自然能获得更多的关怀;不嗔恚而行慈悲,自然能拥有无限的欢喜...错的,因此与人诤论时,见他人有违己意,就产生嗔心,是名诤论嗔。对治之道,应修无缘慈,泯除分别妄想,于一切法,不忆不念,因此打从心里就没有计执诤论,又那里来的嗔恚呢?所以,就能等视一切众生,以无缘大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3069465.html
  • 释门归敬仪

    决(如论中。欲是初军。忧愁第二。嗔恚第三。广如常途所引)。但出圣道无始未经。今欲革凡理变恒习。自揣形服都非俗流。如何想观全乖道望。诚可笑也。四依了义经。不依不了义经者。此之两经并圣言量。凡入道者率先晓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069603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四辑(1)

    念佛呢?经上说,念佛能止息贪欲、嗔恚,对治愚痴,使此心正直无邪曲,然后得入如来法义,随喜、欢悦、受乐、心定,“于凶险众生中,无诸挂碍”。  念法,是因现前的法“能离生死炽然,不待时节”;念僧,是“世尊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570229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五辑

    俗尘之中,但能知量知足,不过份贪求,不追逐五欲。  (5).嗔嫉渐除─得定的人,喜乐在心,嗔恚逐渐断除,不会与人口角是非,不嫉妒排斥他人。  (6).常行布施─得定的人,胸襟宽厚,心地光明,不与人计较...念众生,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。”  无时无刻为众生的利益著想,调伏恼害众生的现象,止息众生的嗔恚,这即是慈。  (2).悲无量心~悲名拔苦。大智度论说:  “悲名愍念众生,受五道中种种身苦、心苦。” 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770231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六辑

    “见所断惑”。  (二)爱-由执持“我”的自体为实存,使“我”产生一种情意上的反射作用,那就是爱。爱,包含著反面的憎,因爱而取,因憎而舍;如顺己意的,就生起喜悦与满足,违逆己意的,就嗔恚、厌恶,甚至...即使今生的寿命报尽,也绝对“不受后有”,不再生死轮回;如烦恼丛生,自将不得出离六道,倘或再加上心行邪僻、伪诈害他、嫉妒嗔恚等,则肯定永堕三涂,受无量诸苦了。地狱在那里?仔细思维,必当了然于心!   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870232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慧日集(第一辑)

    犹似聚沫,俗者不如实知,视同珍宝,终日逐竞,遂令此世充满贪欲、嗔恚、邪伪、忧苦。  既得名利,又恐一旦灭失,戒慎防护,更增无边惑恼。  既得名利,与他相较不及,殚精竭思,亟欲胜而后快。于是朝暮奔忙,形如走兽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270236.html
  • 亲友书释·白莲鬘

    苦行相提并论的,因而你从一开始就万万不要让嗔恨有机可乘,断除嗔恚将获得不退果位,佛陀金口玉言如此说道:“诸比丘,断除嗔恨,汝将成不退果。”   己二、断除怀恨之果:   我为此人相责骂,殴打击败...

    麦彭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50470265.html
  • 论初期佛教“识”之概念及其特点

    时的爱念或嗔恚。[7]  其二是在论述“五蕴”(梵语pa?ca-skandha, 巴利语pa?ca khandhā)的脉络底下提出的。《阿含经》认为,在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的如实观照中,终将抵于涅槃...赞叹.不乐著坚实。有眼识色不可爱念乐著,比丘见已,不嗔恚.嫌薄,如是比丘不随魔自在,乃至解脱魔系。耳.鼻.舌.身.意亦复如是。是名比丘四品法经。”(T02, no. 99, p. 58, c26-p. 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873532.html
  • 见护法师:佛法与科学之印证及启示

    毒(贪嗔痴)方是治本。这也是为什么,行慈悲、做善事、修禅定(心平静则减少贪欲嗔恚)能对健康有所助益。   4、心理学与唯识学。   现代心理学自弗洛依德开始,试图以科学方法研究心理病状,之后虽有...

    见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10576901.html